由于灌區早期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久、歷史欠賬多,同時受水土資源變化、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等因素影響,部分灌區在工程設施、用水管理、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難以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在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農業水利領域也迎來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深刻變革。漢川灌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其水利管理的現代化進程尤為引人注目。其中,漢川灌區信息化監測站的建設與運行,不僅標志著該地區水資源管理邁向了新高度,更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項目背景與意義
漢川灌區地處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但長期以來,傳統的人工監測與管理方式難以滿足現代農業對水資源高效利用的需求。面對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及氣候變化等挑戰,實現灌區的精準灌溉、科學調度成為當務之急。信息化監測站的建設,正是為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灌區水文、氣象、土壤墑情等多維度數據的實時監測與分析,為決策支持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有效提升水資源管理效率與效益。
系統構成與技術特點:
1. 智能感知網絡:通過布設在關鍵位置的傳感器,如水位計、雨量計、土壤濕度傳感器等,實時采集灌區內各項環境參數。
2. 數據傳輸系統:利用無線通信技術(如4G/5G、LoRa、NB-IoT等),確保監測數據快速、準確地傳輸至數據中心。
3. 數據處理與分析平臺:依托云計算平臺,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清洗、分析,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數據價值,為灌溉計劃制定、水資源調配提供智能決策支持。
4. 預警與應急響應系統:基于AI算法,自動識別異常數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預案,有效防范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
實施成效
自信息化監測站投入運行以來,漢川灌區的水資源管理效率顯著提升,灌溉用水浪費現象得到有效控制,作物產量與質量穩步提高。具體而言,該系統實現了:
精準灌溉:根據實時監測數據,動態調整灌溉計劃,既滿足了作物生長需求,又避免了水資源過度消耗。
災害預警:提前預警自然災害,為防災減災贏得了寶貴時間,降低了災害損失。
決策支持:為灌區管理部門提供了科學、全面的數據支持,助力制定更加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和農業發展規劃。